
本片以13-14世纪英格兰的宫廷政治为背景,以战争为核心,讲述了苏格兰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与英格兰统治者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
在威廉·华莱士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苏格兰的英雄马索·华莱士在与英军的斗争中牺牲了。幼小的他在父亲的好友的指导下学习文化和武术。光阴似箭,英王爱德华为巩固在苏格兰的统治,颁布法令允许英国贵族在苏格兰享有结婚少女的初夜权,以便让贵族效忠皇室。王子妃伊莎贝拉是个决断的才女,她知道这道法令会让英国贵族有意于苏格兰,但更会激起苏格兰人民的反抗。年轻的华莱士学成回到故乡,向美丽的少女梅伦求婚,愿意做一个安分守已的人。然而梅伦却被英军无理抢去,并遭杀害,华莱士终于爆发了。在广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后”的呼喊声中,他们揭竿而起,杀英兵宣布起义。
苏格兰贵族罗伯想成为苏格兰领主,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假意与华莱士联盟。华莱士杀败了前来进攻的英军,苏格兰贵族议会封他为爵士,任命他为苏格兰护国公。华莱士却发现这些苏格兰贵族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为人民和国家前途担心。爱德华为了缓和局势,派伊莎贝拉前去和谈。但由于英王根本不考虑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想以收买华莱士为条件,和谈失败了。伊莎贝拉回去后才发觉和谈根本就是幌子,英王汇合了爱尔兰军和法军共同包围华莱士的苏格兰军队,她赶紧送信给华莱士。大军压境之下,贵族们慌作一团,华莱士领兵出战,混战一场,短兵相接中,他意外发现了罗伯竟与英王勾结,不禁倍受打击。伊莎贝拉为华莱士的豪情倾倒,来到驻地向他倾吐了自己的真情,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英王再次提出和谈。华莱士明知是圈套,但为了和平着想,他依旧答应前去。在爱丁堡布斯设计了阴谋抓住华莱士,并把他送交英王。罗伯对父亲的诡计感到怒不可遏,华莱士终于被判死刑。伊莎贝拉求情不成,在英王临死前,她告诉英王她怀的不是王子的血脉,而这个孩子不久将成为新的英王。
华莱士刑前高呼“自由”震憾所有人。几星期后,在受封时,罗伯高呼前为华莱士报仇的口号,英勇地继承华莱士的遗志对抗英军。
【幕后制作】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但对史料做了不少改动。影片中有炽烈的爱和惨烈的死。这是一部极度暴力的影片,有大量惨不忍睹的杀人场面。但由于情节的需要、人物情感的原始性及处理的艺术化,一切都蒙上了一层史诗的美感。影片有多处令人难忘的抒情高潮:男主人公在山顶大声疾呼时,摄影机在山峦中绕着主人公盘旋。另一个气贯长虹的场面是主人公号召人民起来为自由抗争。梅尔·吉布森的古装扮相非常好看,不仅扬鞭策马时异常英武,情话绵绵时也令人心动。没有几个好莱坞明星能身穿苏格兰裙而又保持男子气概的。影片获第6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霍纳的音乐也很出色。
【花 絮】
·因为一些临时演员在拍摄时带了手表和太阳镜,片中有几个战争场面不得不重拍。
·梅尔·吉布森曾经接受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的调查。因为他们认为在片中使用的道具马是真的马。直到吉布森的助手给他们看了记录拍摄现场的录像之后才将此事了结。
·许多场景都是在爱尔兰米斯郡King John的城堡拍摄的。《红一纵队》(The Big Red One)同样在这里拍摄过。
·华莱士的妻子一开始叫玛丽安,改成Murron是为了防止跟罗宾汉里边的人物重名。
·现实中华莱士家族的成员也在电影中出现,梅尔·吉布森还跟他们一起生活并学习历史。
·斯特灵战役拍了6周时间,花掉了一百万英尺胶片(时长超过90小时)。
·吉布森答应派拉蒙他将领衔主演才得以拍摄这部影片。
·编剧兰德尔·华莱士之前从没听说过威廉姆·华莱士,是他去爱丁堡时看到的一尊威廉姆·华莱士雕像引发了创作灵感。
·影片中打斗场面中的临时演员,大多数是从类似英国地方自卫队的爱尔兰相关机构借用,其中有些来自于相同的地区,有些来自于不同地区。在爱尔兰这样的组织里,不同地区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所以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敌我双方的打斗场面其激烈程度和真实程度,远远超过了观众的想象。
·影片中詹姆斯·霍纳的原创音乐被其他影片引用的次数相当之高,就在该片上映一周之后,《阿波罗13号》这部影片中就多次出现过这首曲子,随后在2000年上映的《荒岛余生》的片花中也能听到这首原创音乐。
·编剧兰德尔·华莱士手里掌握的关于威廉·华莱士的史料很少,但他发现就连丘吉尔最著名的历史经典著作《英国民族史》中,对这位苏格兰领袖的记录也仅仅是单线条的,同样没有丰富的史料作为支撑。于是,编剧华莱士大量的依赖15世纪末的爱尔兰游唱诗人亨利(又称盲人亨利)所吟诵的史诗创作剧情。
·编剧兰德尔·华莱士最开始打算从威廉·华莱士的成年开始写起,加入孩提时的前序是后来的产生的想法;按照剧本的初稿,Murron在华莱士父亲的葬礼上原本送给华莱士的是朵玫瑰而不是影片呈现的荆条,但后来有人指出,玫瑰是英国的象征,放在这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剧里十分不合适,所以后来换成了荆条。
·片中华莱士孩提时居住的村庄的拍摄场景选址在维斯峡谷,这个峡谷所在地是欧洲降雨量最丰富的地区。摄制组在维斯峡谷蹲点6周取景,只有3天放晴,婚礼场景拍摄结束后,导演决定顺应自然气候,不管晴雨的问题了。
·米斯郡的特里姆城堡是爱尔兰最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城堡,为了还原该城堡在中世纪时的风采,剧组用了大量的天然乳胶薄膜去粘合和修复在岁月洗礼中已经动摇的石块,使城堡看上去风采依旧。
·为了战斗场景而专门制造的机械马重200多磅,以氮气为动力,时速能达到30英里。
·影片正确描述了苏格兰传奇国王罗伯特·布鲁斯在晚年的时候饱受麻风病侵染的事实,在14世纪20年代晚期,国王的麻风病自愈了。
·爱德华王子实际上是第一位从华莱士那里接过头衔的英国王子,尽管他并没有在华莱士和爱德华夫妇去世之前迎娶伊莎贝拉公主。
·派拉蒙影业愿意投资并发行这部影片的条件便是梅尔·吉布森必须担纲主演。
·片中大量的临时演员都是爱尔兰人,尽管他们被认为是英国或苏格兰人。
·起初,吉布森非常希望杰森·帕特里克出演威廉姆·华莱士。
·大部分的苏格兰人都因为影片中苏格兰传奇国王罗伯特·布鲁斯的造型而感觉受到冒犯。
·在该片夺得第6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之前的两周,梅尔·吉布森正在医院接受阑尾切除术。
【穿帮镜头】
·华莱士的父亲马尔科姆并没有在起义中被杀,英国人掳走了他另外两个儿子,于是他跟英国人合作,当了外国汉奸。
·在片头的旁白中提到,英王爱德华是个异教徒pagan。其实,pagan这个词指的是不信天主教的人,当时的苏格兰人和凯尔特人仍然信仰他们自己的原始宗教,所以,他们不可能用pagan称呼敌人。
·苏格兰男人到十七世纪才开始穿裙子。
·片中的蓝底白十字苏格兰国旗是在华莱士死后才出现的。
·华莱士父亲去世,一个女孩送给小华莱士一束花,这里导演梅尔·吉布森加了个两人手部的特写,这个镜头显然是后拍的,画面里出现的都是成年人的手。
·华莱士小时候和成年后都曾经用石头砸过Hamish,但是,小时候他用左手,大了却用右手。
·华莱士夫妇在小镇和英军发生冲突时,华莱士跳过屋顶逃生,大家可以看到他穿了件黑色内裤。可是,根据苏格兰风俗,男人在裙子下面是什么都不穿的。
·华莱士带领村民杀死领主后,所有人都满身肮脏血污,大力士Hamish的爸爸肩头还插着一支箭。下一组镜头是华莱士妻子的葬礼,大伙儿都干干净净的,老头儿肩上的箭也不见了。再下一组镜头,这伙人重新满身污血,两个人在帮那老头拔那支刚才已经消失了的箭。
·第一场大战中,一个英国弓箭手被骑兵打倒,他的头盔掉了,下一个镜头他再次挨打,头盔再掉,等他终于躺倒在地,头盔又回到了他头上。
·第一场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华莱士斩断一个英国军官的马蹄。军官摔下时,导演用了一组不同角度的镜头展示这个过程,几乎每次切换,军官手里的剑都会换一次手。华莱士真是幸运,他遇到了英军中最快的剑手,对方却一直在犹豫用那只手出剑。
·起义军跟英军的第一场大战就是斯特灵之战,历史上是在斯特林桥上进行的,当时周围环境十分泥泞,英军列成轻装小队过桥,遭到穿重甲的苏格兰人截杀,因此大败。
·战后,罗伯特·布鲁斯遇到两个哭泣的小孩,不要让配音干扰你,注意他们的表情,其中一个明显是在笑。
·苏格兰军队在跟着布鲁斯发动进攻时,一个凶猛的苏格兰人用一只手高举双刃砍刀冲锋,同时用另一只手拉着自己不太合适的裙子。
·在攻打英格兰的战斗中,一辆白色货车从画面远处驶过。
·爱德华王把菲里普扔下楼时,他在空中半翻身,根据镜头最后显示的状态,他应该是后背着地。可是当镜头切换到尸体时,他却是趴在地上,在极短的时间极小的空间内完成了高难度的体操动作,真是了不起的最后表演。
·华莱士派起义军战士送几个朋友上路,其中一个只有一句台词的人,说话操标准的南加利福尼亚口音。
·高潮的大战中,华莱士率队冲下山坡,他手中的武器时而是剑,时而是大斧,时而什么都没有。
·第二场战斗中,华莱士一直手持一把双刃砍刀,那把刀十分神奇,几乎有点碧血剑的味道,开始时刀上全是鲜血,战斗中还带上了刀鞘,最后那些血不见了。
·苏格兰各路人马开会,有个人夸华莱士,你是个爱国者(patriot),根据韦氏大辞典,这个词要到17世纪初才发明。
·在华莱士去刑场的路上,很多英格兰群众向他投掷食物和垃圾,但当他被拉出囚车时,他已经把自己弄干净了。
·记得杀死华莱士的那个刽子手吗?虽然他一直穿着件很土的破斗篷,其实他是一个穿着讲究、品位超前的人,在他弯腰的那个镜头中,你可以看到,他穿着一双现在仍很流行的橡胶底休闲鞋。
·片尾,镜头摇过观看死刑的人群,所有人都望向一个方向——那是副导演交待的刑场方向;只有一个农妇直勾勾地盯着镜头。
·苏格兰风笛世到15世纪才传入的,华莱士是1296年起义的,在他小的时候怎么可能在葬礼上有风笛呢?
·华莱士就义的时候,那位苏菲·马索扮演的英格兰王妃只有14岁,并且在法国。不知道华莱士在死之前怎么可能和她有这么一段的。
·据说欧美许多历史专家只看了此片10分钟就挑出N处错误,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优秀影片。事实上编剧兰德尔·华莱士经过研究所得威廉姆·华莱士的史料并不多,剧本故事主要来源于15世纪苏格兰作家Henry the Minstrel的传奇诗作。
·作战时用蓝色颜料涂满全身的行为在罗马时代就已经结束了,这个时间比影片中描述的时间大约早了800年。
·影片中华莱士被捕获是在爱丁堡,历史史实却是在格拉斯哥附近。
·伊莎贝拉公主在1308年前从未到过英格兰,因此她也不可能到英格兰去警告华莱士即将到来的福尔柯克战役。
·独立战争期间,英国军队并没有统一的制服。
·片中最大的笑话来自于华莱士使伊莎贝拉受孕并生下爱德华三世,但这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爱德华三世是在华莱士去世10年之后才诞生的。
·尽管这部片是全景取自苏格兰,讲述的也是苏格兰民间英雄的故事,但是影片音乐却大量使用了爱尔兰式风笛,尤其是华莱士父亲的葬礼音乐。
网友评论